“沒有人喜歡駕駛平頭車了,我不希望成為事故中***個死掉的人?!彼緳C的安全意愿是長頭車在美國得以普及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長頭車駕駛員和乘客的位置設在發(fā)動機與前橋的后側,前置發(fā)動機艙能為意外碰撞提供更長的緩沖距離。
優(yōu)勢1.安全性
在一般的交通事故中,長頭車碰撞部位的水平位置大多位于發(fā)動機以下,發(fā)動機基本不會因為受到撞擊而發(fā)生較大位移,也就不會危及到駕駛員的生命安全。與平頭車相比,長頭車駕駛室距離地面比較低,重心也就相應降低,從而能夠提高碰撞中的安全性。據密歇根大學研究報告顯示,平頭車在發(fā)生意外事故時,車內駕乘人員的死亡率要比長頭車高出28%。
優(yōu)勢2.舒適性
長頭車駕乘空間大,距離地面比較低,前置發(fā)動機不會占用駕駛室空間,駕駛室可以容納更多的生活設施(比如臥鋪、冰箱、電視機等);而平頭車的駕駛員不僅要坐在發(fā)動機上面的有限空間里,更要忍受發(fā)動機運轉所排出的熱量和噪聲,所以長頭車在震動和隔音效果上有很大優(yōu)勢。另外,長頭車駕駛室高度及車門、臺階設計方面更加人性化,位置更低,踏板面積更大,便于駕駛員攀爬上下、進出駕駛室。
優(yōu)勢3.維修方便
長頭車在使用與維護方面比平頭車相對方便,維修時只需要打開發(fā)動機艙蓋,而不是把駕駛室整個兒翻轉過來,翻轉駕駛室意味著駕駛室內的物品必須相對固定,不會隨著駕駛室的整體翻轉而發(fā)生散落。駕駛員還可以很容易地接近發(fā)動機,使維修變得更方便。而平頭車的駕駛室位置是在發(fā)動機之上,駕駛員爬上爬下很不方便,尤其是對于女駕駛員來說,更加困難。
優(yōu)勢4.燃油經濟性
長頭車還有一個大優(yōu)勢,就是能夠利用空氣動力學來提高燃油經濟性。研究表明,貨運車輛高速行駛(平均時速100公里)時,在發(fā)動機運轉產生的有用功中,有50%都被用來克服整車空氣阻力;32%用于克服輪胎與地面的滾動摩擦力;只有18%的有用功被真正用來驅動車身。
嚴敬德對《汽車觀察》表示:“隨著中國高速公路的發(fā)展,通過對整車車身進行空氣動力學設計優(yōu)化來提高發(fā)動機燃油經濟性在中國市場上將大有可為。”與普通平頭車相比,長頭車燃油經濟性要高出10%~12%,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如果把它換算成實際的運行里程和燃油消耗,長頭車每年可以為車主節(jié)省數千美元甚至上萬美元的燃油費。
質疑1.政策受限
談完長頭車的優(yōu)勢,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國內市場仍以平頭車為主。在美國,相關政府法規(guī)還沒有出臺前,其運輸市場上也是以平頭車為常見,正是由于政府部門對車輛長度限制的取消,才導致了美國由平頭車向長頭車逐漸轉換的過程。萬如意始終認為,“政府法規(guī)對物流成本和車輛結構設計對長頭車來說有很大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假設中國政府可以取消對車輛總長的限制,這種轉變同樣有可能出現在中國?!?/p>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政府能否認同和接納這種政策調整,納威司達要想在中國應用長頭車,就必須先過國家有關車輛總長標準制定這一關?!爸劣谶m不適合中國,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中國實施,甚至是采取何種方式實施,都是我們要在下一步工作中繼續(xù)推進的事情?!奔{威司達(中國)有限公司卡車與發(fā)動機集團總經理楊博對媒體公開表示。
質疑2.運載能力
平頭車大的優(yōu)勢就是車頭短,在很多限制車身總長的國家里可以得到比長頭車更多的載貨空間。另外,國內限制的仍然是車輛總長,而不是拖掛長度,這就會對駕駛員產生很直接的影響,他們會優(yōu)先考慮運載貨物的能力,而不是舒適性的問題。《汽車觀察》考慮的是,長頭車之所以沒能在國內得到推廣,僅僅是因為貨運車輛總長限制導致運載能力局限造成的嗎?是否還存在其他因素?
質疑3.轉彎半徑
開慣了平頭車的駕駛員在駕駛長頭車時,由于前方車頭凸出,會導致右前角的視野不是很好,可能會不太適應。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汽車工程研究院造型所二維造型室設計師王闊認為,長頭車在中國普及應用的可能性不大,實現起來非常困難。
“長頭車比平頭車的轉彎半徑要大一些,中國的道路資源情況不如美國,長頭車在中國推行的難度很大,只有可能在某些專用車中起到一定作用,比如消防車和灑水車這些對車長沒有太多限制的車輛?!彼@樣對《汽車觀察》說。而嚴敬德對此的解釋是:“納威司達多個系列、多種型號的長頭車產品,有些已經通過改良設計來縮小長頭車的轉彎半徑,達到與平頭車相當的水平?!?/p>
質疑4.高成本
長頭車在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但目前國內缺乏這種車輛設計制造的經驗,這就意味著長頭車要想在中國應用,肯定會面臨巨大的成本投入,納威司達做好這方面的準備了嗎?
嚴敬德承認在制造成本方面,長頭車可能稍微貴一些,但如果經濟性能好的話(能夠節(jié)省10%左右的燃油成本),那么購車成本的回收率就會很快,短時間內可以實現成本回收。“車型的轉換是漸進式的,是一個自然的轉換趨勢,任何轉換都需要過程。對制造商而言,車型的轉換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投資成本,但考慮到環(huán)保局未來制定的新指標會影響后續(xù)車型的設計與開發(fā),我們就必須要做出改變。”萬如意回答《汽車觀察》記者提問。
備注:本文為轉載內容,目的為給讀者帶來更為豐富的信息資源,文中內容并不代表觀點。